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新闻

首位温籍长江韬奋奖得主陈东升 细说新闻背后故事

内容摘要: 温州网讯 10月19日,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温州籍记者、法制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陈东升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成为长江韬...

 温州网讯 10月19日,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温州籍记者、法制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陈东升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成为长江韬奋奖设立二十多年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土生土长温州人。

  作为中国法制新闻界名记者,陈东升一直以法治思维追寻新闻真相、推动社会进步。在他唱响法治中国建设“浙江好声音”的背后,到底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昨天,本期面对面,我们走近这位专家型记者,寻找那新闻背后的新闻故事。

  新华社总编何平

  为我专著写推荐语

  记者:陈老师,祝贺您获得这一殊荣。我查了查资料,祖籍温州的著名记者、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曾于1998年获得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这是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您跟他有交集吗?

  陈东升:我们几乎没有交集,只是几年前在北京的一次温州人聚会上见过一次面,印象中他不苟言笑,比较严肃。何平是我国新闻界领军人物,祖籍温州龙湾,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如《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对何平总编辑,我仰慕已久。前段时间,法律出版社拟出版我的《浙江法治十年观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给他写去了一封信,附上书稿,请他为我的专著写段推荐语。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何平接信后很快亲笔给我写了一封回信,寄来了推荐语。听新华社温州支社张和平社长说,在新华社,何平总编辑素来低调严谨,这次,他之所以能破例给我写推荐语,我想,我是沾了温州的光,他在嘉许、勉励、提携家乡新闻工作者。

  《浙江法治十年观察》将在今年11月出版,也请家乡各位读者指正。

  我的微博叫“法制洋葱头”

  记者:您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叫“法制洋葱头”,有什么含义吗?

  陈东升:小时候,我调皮,爱打抱不平,我父亲给我取了外号叫“洋葱头”,意思是健康可爱但辛辣刺鼻,有攻击性。40多年后,在新浪微博上,我给自己取名为“法制洋葱头”,则是要表明我的一大愿望——为社会的法治进步和公平正义,敢于辛辣尖锐,不怕得罪丑恶。

  记者:您在微博上发布了哪些有意思的内容?请举个例子。

  陈东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2013年1月7日中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期间,我在微博上引用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的话,首先披露了我国将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消息。这一微博发布后,半小时被转发两万多条,网络上一片叫好声,说“柱子哥给力!”

  曾用一个多月写一篇稿件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写过很多重量级的法治新闻。采写这些新闻顺利吗?有没有遇到困难,后来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陈东升:顺利不顺利,要看怎么理解。今年10月17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我在《法制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12000余字长篇通讯《法治中国的浙江实践》。上周五在全省传达四中全会大会上,省委夏宝龙书记特别表扬了这篇稿件。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这篇稿件花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后4易其稿。花一个多月时间去写一篇稿件,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干了吧?

  这是正面稿。如果进行舆论监督稿,那就更费周折。我采写的通讯《请记住这些有良知的法律人——浙江纠正两起重大错案旧事新闻》刚刚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当初我采访这一题材时,就遇到了多大困难,在相关政法部门采访,屡屡碰壁,屡遭拒绝。在那十余天时间里,我却感觉自己像个皮球,在政法部门之间被踢来踢去。

  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您沮丧吗?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

  陈东升:我不沮丧,在27年的新闻生涯中,进行舆论监督时被冷遇被拒绝,对我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相反,屡屡挫折反而激发了我心底不服输、愈挫愈战愈勇的个性因子,我决定另辟蹊径,去找律师,找当事人,找案件经办人,寻找收集关于这两起错案的点点滴滴信息。还找各种借口拜访熟悉的政法口官员,在貌似漫无边际的闲谈中暗暗记住我所需要的信息。

  温州人性格让我脱颖而出

  记者:《法制日报》是中央级大报,人才济济。你原来学法律的吗?在这样“高大上”平台,你能脱颖而出,荣获长江韬奋奖,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陈东升:在法制日报社编辑记者中,我学历最低。我们报社不乏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的高材生,其中不少还是法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我毕业于原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说文凭,专科,说专业,所学专业与法学没有太多的关联,所以,刚到法制日报社,我也曾一度迷茫,但很快就镇定下来,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后天补上。刚进报社那一段,我恶补法学知识,很快就具备了与报社同仁们对话的基础和底蕴。

  离退休还有十多年,我还不到谈论成功与否的年龄。至于说到这次获奖,我倒可以谈几条感受:第一,在2008年调任浙江记者站站长之前,我一直学习、工作、生活在温州,是喝着瓯江水长大的,我身上有着典型的温州人性格:敢于开拓,学以致用,不服气不认输,要做就做一流的。第二,感谢法制日报社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第三,感谢我父母亲生我养我培育我,感谢我妻子全力帮助我。我父母亲是我们永强非常普通的小学教师,但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言传身教,不遗余力地培育我。我妻子是中学高级教师,我温州师专学妹,绍兴诸暨人,她身上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优点,如大气超脱、淡泊宁静,对我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记者:如果让您对自己做个评价,您是怎样一个人?

  陈东升:这一问题倒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我们法制日报社总编辑雷晓路有一次曾经这样评价我:陈东升,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我想,我们雷总编的意思可能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代表着我心中有梦,有梦想有行动有激情;革命的现实主义,可能是指我工作尚属脚踏实地,认真完成报社布置给我的各项任务。至于现实主义嘛,我的理解是,我还不OUT,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不要说很理解,至少还是有所了解的吧。

  记者:我们想了解,平常您都看一些什么书?您是怎么坚持学习的?

  陈东升:读书,是每天都在与智者无声交谈,多读点书总没坏处。这些年来,我对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都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在农村社会学研究方面,也曾经出版过几本专著、合著。

  无论多忙,我每天都坚持看书。最近,对民国浙江法律人法治事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经常与沈家本、沈钧儒、褚辅成、吴经熊、王正廷等清末、民国浙江法律人“打交道”。

  好心态让我充满事业激情

  记者:您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27年,现在还充满激情,有什么秘诀?

  陈东升:谈不上秘诀。黑格尔说过,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激情源于对目标的执著,源于对责任的担当,源于对岗位的热爱。我觉得,有激情,首先还得有健康的体魄。我喜欢锻炼,晨跑,还游了六七年冬泳,所以我没有一般文字工作者常见的颈椎病,颈椎好,睡眠质量也特别好,头一挨到枕头就入睡了。

  其次,要有一个好心态,做人要明白一个道理:千脚蜈蚣也只能走一条路。我会为我的每一位同学、朋友的成功鼓掌,但我不会去盲目地羡慕他们,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如果一味地去与当官的朋友比权力,与当老板的朋友比金钱,那是自找烦恼。既然我入了新闻记者这一行当,那我自己首先得敬重、忠诚新闻事业和这个岗位,学会自己为自己喝彩。

  新闻,与其说记者是安身立命的职业,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奉献追求的事业,当作是舍我其谁的毕生使命。

  -人物名片

  陈东升,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1964年12月出生,温州龙湾人,法制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浙江省政府特聘立法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新闻作品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通讯《请记住这些有良知的法律人——浙江纠正两起重大错案旧事新闻》获得第2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前天,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第2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和第13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扫描》称:陈东升……这位法制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从两起错案露出端倪时就第一时间跟进,百折不回,采写大量报道,有力推动了两起错案的彻底平反。

(以上内容来源如无标示深港网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美国剑指“伊斯兰国”黑金链

下一篇:肠道毒素积累会变丑 19种食物最清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