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继2月28日降息后,昨日央行[微博]再次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对此次降息的背景,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于A股而言,有机构点评称降息之后还有降息,降息周期下股债双牛大逻辑未变。
年内二次降息 保持“中性适度”货币环境
央行昨日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为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微博]决定结合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
记者留意到,央行近两次降息官方解读有不同之处:1、取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说法;2、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改为“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3、增加“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字眼。
在谈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计划时,央行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
业内分歧:股债双牛VS减缓下跌
对于此次央行的降息,业内多数观点偏向“宽松”。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点评称,这标志着货币政策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由此前的“稳健”操作转向实际上的“宽松”。以此支持融资成本的下降和地方债置换。但是如果降息不辅以流动性的宽松,利率的下降就很难持续,其由此预计,下一阶段央行的政策将是“扭转”,以常态化的降准或PSL(抵押补充贷款)压低3个月以上期限的利率。
民生证券认为,降息之后还有降息,降息周期下股债双牛大逻辑未变。民生证券观点认为,外部有实际有效汇率偏高制约出口,内部有经济下行和地方债务置换,降息缓释汇率压力,剑指高企实体融资成本;货币市场利率迅速下行,银行间流动性十分宽松,流动性供需缺口已通过降准缓释,通过价格手段降低融资成本可行,降息之后还有降息。存款利率定价范围继续扩大,一年期定存最高浮动可至3.3%-3.4%之间,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但实体经济下行,可匹配的高收益资产供给收缩,预计银行寻找高成本负债来源动力不强,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意愿不大。
但也有看空的观点。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则认为降息只是减缓股市下跌速度。其认为,央行降息目的是用强有力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同时对减缓股市的下跌速度和下跌节奏有非常重要影响,但减息并不能改变大部分股票在全球市场中处于绝对高估的基本事实。
解读货币政策报告:QE不会来,宽松不会少
央行日前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和预调微调。目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有效调节和供给流动性,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
记者注意到,央行在《报告》中“对通胀的看法”已经透露了降息的意向,央行表示若物价持续走低也可能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并推高实际利率水平。显示央行已经注意到通胀下行导致的真实利率上升的问题,意味着如果通胀进一步走低,将会降息来平抑真实利率的上行。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对货币政策点评认为,QE不会有,宽松不会少。《报告》强调,货币政策既要防止过度“放水”固化结构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也要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基础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投资快报》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