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清明时节 缅怀无言良师 ——记温州首例夫妇“大体老师”

内容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陵园祭扫,人们纷纷给逝去的亲朋寄托哀思。但“小葬于墓,大葬于心”,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另一种不平凡的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陵园祭扫,人们纷纷给逝去的亲朋寄托哀思。但“小葬于墓,大葬于心”,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另一种不平凡的形式让生命之光得以延续、人间大爱得以传承。他们,就是被尊称为无言良师的“大体老师”。

两代人的约定 时隔10月逝去夫妻又相逢

3月31日下午3点半,唐莲芬老人安详离世,享年72岁。接到家属通知后,温州医科大学眼库暨温州市眼库和温州医科大学的工作人员赶到敬老院,及时对老人进行了角膜采集和遗体接收。据悉,下周唐莲芬老人的角膜将帮助至少两位病人重见光明。而去年5月25日,唐莲芬的爱人、76岁的顾润德先生逝世后就捐献了角膜、遗体和脑,他的角膜已经成功帮助两位患者恢复了光明。

4月2日上午,儿子顾永斌出席了在基安山陵园博爱碑前举行的感恩追思会。“父亲的名字已经刻在了碑上,很快母亲的名字也将被刻上去。分开10个月后,他们又可以“在一起”了。”

51岁的顾永斌于1993年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临床系毕业后即一直从医,早在10年前,他就通过支付宝进行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希望能通过另一种方式,为祖国的医学贡献一份力量,让后人更幸福。”据他介绍,父亲顾润德自5年前罹患帕金森综合征之后,便四处求医,但症状一直没有改善。“我作为一名医生,感到责任重大,但却能力有限”,于是便动员父母和自己一起参加器官和遗体捐献,用于临床研究和医学教学,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受其影响,顾润德和唐莲芬夫妇便萌发了逝后捐献角膜、遗体的想法。于是时隔10个月,这对在一起携手走过了55年春秋的夫妇,在遗体捐献名单上又“团聚”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帮助一名素不相识的病友,平时便乐善好施的两位老人一年工资只有500块,硬是凑了1000多元送了过去。儿子顾永斌说“父母善良了一辈子,到最后还想着能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翻看那两张薄薄的荣誉证书,“顾润德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角膜、脑”、“唐莲芬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眼角膜”——几个沉甸甸的大字昭示了两位老人恩泽病患、造福社会的善心。

志愿捐献者人数逐年上升 但教学解剖缺口仍巨大

据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温州医科大学眼库暨温州市眼库主任陈蔚介绍,2020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和集团分院实施了500余台角膜移植手术,手术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一,位于全国第一方阵。“但是角膜供体仍然非常缺乏,我们集团医院每年登记需要做角膜移植的患者大约在1000余例,但仅有不到五成患者能够幸运等到捐献角膜移植,恢复光明”,而唐莲芬老人的角膜经严格评估后,质量良好,至少可以让两位眼疾病人恢复光明。两位老人也分别成为温州市眼库的第601例和第760例角膜捐献者。

温州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王继军说,“我市于2010年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在温医大递交遗体捐献登记表的志愿者共有178人。顾润德和唐莲芬两位老人是我市第一例夫妇成功捐献角膜和遗体的事例。” 随着人们传统丧葬观念的转变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志愿捐献遗体的人数逐年增长,但捐献数量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缺口。尤其是对医学院校来讲,教学遗体缺口不容忽视。

温医大基础医学院负责遗体捐献工作的杨新东老师介绍,培养医学研究人才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就是人体解剖,若人体标本不足,教师无法展示解剖教学,而学生们解剖学习及实践操作的机会便会减少,最终医学教育质量势必下降。“按照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每年需要70余具遗体,而捐献遗体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顾润德和唐莲芬两位老人的遗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需求,他们将会成为众多医学学子从医路上的启蒙者,让年轻学子们树立医者仁心的理念,激励着他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一种无私一种魂。清明又至,我们应该铭记“大体老师”们的奉献,因他们选择了不平凡的离去方式,我们的学生才能学习到最直观的医学知识,我们的医学事业才能快速发展。

(以上内容来源如无标示深港网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纳和祥雪莲花专注女性健康 纳和祥雪莲花帮你做幸福女人

下一篇:杨格锁业酒店锁上海酒店展大放异彩 宣告酒店入住“看脸时代”到来